千佛山車神2019-05-17 21:58:31
我一直都不知道鯨魚肉能吃,直到上次去yellowknife,看北極光時,那邊有一個特色餐館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食物,野牛肉(buffalo),鯨魚肉,馬鹿(elk),還有一些北極的打撈的魚,我待在那7天,天天去吃,其中也吃了鯨魚肉,他們每天限量賣,不是每天都能吃的上的,剛打撈就做,當你面烹飪,味道很特別,像野牛肉,腥味很重就用咖哩醬燉,鯨魚肉吃不出腥味但是味兒很鮮美,雖然價位很貴,但每天餐館都有排隊,每次吃完飯都會覺得身體發熱,我覺得這些食物應該是高熱量的,因為在北極圈附近,冬天極冷,吃了高熱量的食物能抗寒保暖,而且蛋白質脂肪含量也很高,雖然我們需要保護動物,不能肆意捕殺,但是能嚐嚐人間極品,也覺得很開心。
從古至今,中國吃貨幾乎都不吃鯨魚,確實是有這麼一回事的。當然不是鯨魚肉不好吃,從日本售買的鯨魚腹部肉來看,跟牛肉差不多,沒有魚味的。因為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哺乳動物。
算起來日本人食用鯨魚將近千年了,說明味道可行的。其實不吃的原因很簡單,由2方面造成的。
第一方面:事與願違。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鯨魚在國際上是禁止商業捕捉的。只有日本人打著科學名義進行大規模殺害,每年收穫6000噸鯨魚肉,只為食用。而在我國有兩種鯨魚類,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其餘的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現代的中國人,就算想吃鯨魚肉也吃不到的,除非去日本。
那麼現代的中國人沒吃過,不代表古時候不吃啊?
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方面:傳統習慣。古代時期,地大物博,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而吃的水產食物,多以淡水魚為主,和一些小型海鮮類。雖然在古代的造船本領,以及航海技術已經成熟,但是並沒有專門製造捕捉鯨魚的大船,加上鯨魚的體型龐大,古代的刀槍弓劍等兵器,對鯨魚造不成威脅。
不但根本捕捉不了,甚至得搭上性命。故此沒有吃鯨魚肉的習慣。
日本人為什麼從千年前就開始吃了呢?因為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同,四周環海,土地有限,農作物供應不上。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於是他們的造船技術更加先進,對捕捉鯨魚有一套專門的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吃魚生,而鯨魚的尾鰭、腹肉、舌頭都是上好的魚生料理。
總結:中國吃貨不是不吃鯨魚,而是吃不到。
佘小廚(完)
關鍵是鯨魚肉不好吃,古代不好捕,現在禁止吃!
中國吃貨現在幾乎不會吃鯨魚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中國好吃的太多了,而鯨魚肉那麼大個,實際上肉質不好吃啦。而且古代的時候捕撈鯨魚的難度是很大的,而且很危險,而現在鯨魚已經瀕臨滅絕了,已經禁止捕獵鯨魚了,因此,現在是不能吃了。
1、鯨魚肉難吃
其實鯨魚也算是哺乳類動物,大家知道,鯨魚是非常龐大的海洋的生物,是生活在大洋裡面的哺乳類動物,但是這麼大個,肯定肉質是不好吃的了。中國吃貨普遍喜歡鮮香麻辣的嫩嫩的肉,鯨魚不是這型別的了,這是中國吃貨不吃鯨魚的主要原因了。
鯨魚體型越大,壽命很長,像長鬚鯨和藍鯨能夠活100年,活的年齡越大,體內肉質就會越老,而且纖維越粗,而且鯨魚常吃小魚小蝦,肉味非常腥,因此,鯨魚肉是非常不好吃的了。鯨魚肉,好多去國外吃過的網友敘述,鯨魚肉的味道就像是老牛肉那樣的味道,但是更加有魚腥味,而且肉還很硬很老,而且很膩。好多人吃一次,堅決都不會吃第二次了。
2、鯨魚古代難以捕撈
我國雖然海岸線漫長,但是我國古代到現在的漁民可以捕撈的海產品很多了,各種魚類,各種海蔘魷魚鮑魚等好吃的珍品,誰沒事去捕撈那些那些難以捕撈的鯨魚呢。我們古代造船業雖然非常發達,但是主要目的是做生意的,好多漁民都是捕撈那些容易捕撈、容易賣出、而且賺錢的海產品,沒有幾個人去捕撈鯨魚的。因為我國海岸線離真正的鯨魚遨遊的遠海真的是很遠的,因此捕撈鯨魚不僅跑的太遠,而且捕撈過程中還會有生命危險,而且即使是捕撈來,也可能沒有人買來吃的。因此,誰會沒事幹去捕撈鯨魚吃呢。
現在只有日本是鯨魚的鐵粉,因為日本每年捕撈很多的鯨魚,這已經引起了公憤了。日本主要是一個島國,而且地處大洋深處,想捕撈鯨魚在近海就能夠捕獵到鯨魚,而且鯨魚也能夠為日本提供大量的其他產品,比如鯨油用作油燈燃料、鯨魚骨和鬍鬚可以用來製作手工藝品、鯨毛可以用來製作繩索等。
3、現在已經禁止捕獵鯨魚
現在已經很難吃到鯨魚肉了!現在國際社會為了保護鯨魚,已經作出了禁止商業化捕獵鯨魚的公約了。現在只有日本等極少數國家還在通過科研等藉口來捕獵鯨魚,這主要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決定的了,而且日本還有很多世代以捕獵鯨魚為生的漁民還要生活,因此,這就是日本還在持續捕獵鯨魚的原因了。但是現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難能夠吃到鯨魚肉的,只有在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吃到這樣的東西了。
綜上所述,中國吃貨不吃鯨魚肉,主要原因一是鯨魚肉又老又柴又腥還很膩,真的不好吃了。二是我們的漁民要捕獵鯨魚必須跑到遠海才能捕獵到鯨魚,風險太大而且沒人吃,也就沒有人去捕獵鯨魚了。三是現在已經有了禁止商業化捕獵鯨魚的國際公約,更沒有人去幹這個違法、沒收益的事情了。
感謝閱讀,多謝!
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捕鯨是一種很古老的遠洋捕獵活動,尤其是在一些海洋國家,捕鯨更是曾經的支柱產業之一。
鯨魚體型龐大,且渾身是寶。它的肉不光可以吃,鯨油還可以做成燈油為人類提供照明,據傳秦始皇陵墓中的燈就是用鯨油做燃料。而從抹香鯨身上提取的龍涎則是一種名貴的藥材,《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除此以外,龍涎香還可以製造成香水,因此鯨魚一直是海洋民族重要的獵物。(日本港口切割好的鯨魚肉)
在西方歷經工業革命後,西方社會對鯨魚的需求日益增長,因為鯨油可以製成潤滑油,是工業機器必不可少的物品,例如咱們日常所開的汽車,如果沒有潤滑油(機油)就會變成一堆廢鐵。而在石油被大規模開採之前,鯨油一直是工業潤滑油的主要原料,並且鯨油也是當時歐美人重要的照明燃料,西方還將鯨油製作成肥皂使用。
在19世紀初,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捕鯨國,當時全球最2/3的捕鯨船都是美國人的,在巔峰時期,美國一年的捕鯨數量超過3萬頭!直到石油的被大規模開採之後,人們對鯨魚的依賴才逐漸降低。
相比於西方和日本,中國人在歷史上確實很少吃鯨魚,這可能是由於中國近海的鯨魚比較少的原因。不過中國近海也不是完全沒有鯨魚,只是數量遠不及深海大洋地區的鯨魚多。
其實不止是鯨魚,古代中國人對海產品的需求都很少,除了沿海地區以外,內陸人幾乎不吃海產品。例如古代中國人愛吃生魚片,但吃的基本上都是淡水魚。由於淡水魚中的寄生蟲非常多,導致中國人最後放棄了吃生魚片。反而是吃海魚的日本人繼承了這一文化,將其發揚成日本料理的重要一部分。
以前北大西洋和日本東部海域是傳統的鯨魚漁場,後來因為人們的過度捕殺,這裡的鯨魚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不過在古代這些地方的鯨魚非常多,日本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捕鯨歷史的國家。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古代極為缺少大型牲畜,古代日本人的動物蛋白質來源主要來自於魚類等海產品,其中鯨魚是日本人最重要的肉食之一。(鯨魚肉是古代日本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如今,隨著人類農業技術的提高,日常的牛肉、豬肉、雞肉已經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了,這也是西方人最後放棄捕鯨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再吃鯨魚,現在還在吃鯨魚的國家和地區只有四個,分別是:
日本、挪威、丹麥的法羅群島、俄羅斯的楚科奇自治區
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現在依舊還保持的捕鯨的傳統,由於國際社會早就開始抵制捕殺鯨魚(《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因此日本、挪威、俄羅斯都是打著科學研究的幌子去捕鯨的,而丹麥的法羅群島則以捕鯨是本地區傳統文化為由,一直是明目張膽的在捕鯨。(日本遠洋捕鯨船)
其實今天中國捕魚業完全有實力去遠洋捕殺鯨魚,但是作為《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締約國,中國也肩負著保護鯨魚的責任。再者,中國人也沒有吃鯨魚的習慣和嗜好,現在的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就已經能滿足我們的肉食需求了,沒有必要去捕鯨了。
這個問題還挺好玩的,確實好像我們的傳統飲食中都沒有鯨魚,哪怕現在已經很多因為保護稀少的野生動物為目的,而不能再吃的“上八珍”中都沒有鯨魚,這倒不是說因為鯨魚不好吃,現在雖然國際上普遍是禁止捕殺鯨魚的,但是還有少數幾個國家以科研為理由進行捕鯨,而鯨魚在這些國家裡都算是美食。
所以鯨魚肉並不是十分難吃的,我覺得我們之所以不吃鯨魚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方面。
【以前“吃不到”】
飲食文化的起源一般很依賴於自然環境,其次需要著漫長的時間發展。我國雖然有著很長的海岸線,但是鯨魚所在的海域不是古代人們能輕易接觸到的,這個動物可能以前人們幾輩子都未必能見到一隻,自然就談不到以它為食了。自古就沒有以鯨為食物的飲食行為,後來的人們自然就沒有吃這個習慣了。
【現在“不能吃”】
我國海域存在的鯨類都是保護動物,而且基本都是屬於那種“牢底坐穿獸”級別的保護動物,沒有幾個人會願意為了一口吃的,還未必是自己吃的慣的東西去惹上牢獄之災。而且就算想吃,也找不到地方賣的,總不能自己組織一個捕鯨船隊吧。而且我們有很多其他肉類、水產可以選擇,完全沒有必要吃鯨魚。
而還在捕鯨並食用鯨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了,其實無非就是二戰之後經濟破敗,食物也很匱乏,於是鯨魚就成了一種當時的肉食來源之一,在這幾十年間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利益鏈條,哪怕已經過去的那個時期也難以斬斷,或者說巨大的利益讓其捨不得斬斷。而冰島、挪威也重新開始捕鯨其實也與日本多少有點關係,因為日本開放了鯨魚肉的進口渠道。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了,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誰說中國吃貨不想吃鯨魚的,如果有機會能夠吃到鯨魚肉,中國吃貨肯定會瘋狂的買,以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如果真的開放吃鯨魚肉的話,基本上不出三年全世界的鯨魚都會絕種的。
日本人在吃的文化上面,受到中國古代的道教的影響比較深遠。他們把肉類分成三六九等,沒有腳的肉視為一等肉,兩條腿的肉視為二等肉,4條腿的肉為三等肉。
在古代日本正常的日本人根本就不會去吃豬和牛這種4條腿的動物的肉。只有在日本被人歧視的部落民會吃4條腿的肉,他們在日本被當作賤民來看待,非常的貧窮,平時主要生產皮革為生,生產皮革過程中需要宰殺豬和牛,自然而然豬和牛的肉就作為它們的食物了。一直到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以後,他們才開始學西餐做牛排。
因此任何沒有腿的動物在日本都被視為上等肉類像鯨魚這種巨型的海洋生物自然而然也就受日本民眾的歡迎。
鯨魚的肉的品種非常的豐富,鯨魚的舌頭,鯨魚的尾巴的純瘦肉以及身體中部的三層肉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價格也非常的昂貴。特別是鯨魚尾部的純瘦肉,價格一般都在6000日元一公斤,相當於是人民幣360元。
還有其他各種各樣身體的部分價格都是差別非常大的,口味也是非常大的。
個人覺得鯨魚身體上各種部位的肉想要吃完一遍都是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
有一些人說鯨魚不好吃,所以中國人才不吃,這應該是因為盲人摸象的緣故。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普遍買的鯨魚的肉都是偏比較便宜的那一種,很多導遊為了掙錢收了很高的鯨魚肉品嚐費,給的肉也是用最便宜的。僅僅是品嚐了其中的一種肉的口感,然後就認為不好吃,明顯是不太正確的。
對於普通的中國遊客來講,想要品嚐所有種類的鯨魚的肉也不太現實。大部分的中國遊客去日本也就去一次而已,可能一輩子去一次品嚐一次鯨魚肉也就是其中的一個品種的一小塊肉罷了。所以,很難品嚐到自己喜歡的口感的鯨魚肉。
中國是非常注重自己國際形象的國家,在動物保護法上面是在全世界量刑最嚴格的地區之一。鯨魚在中國屬於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因此現代的中國人想要在中國品嚐到鯨魚肉,基本是不可能了。中國甚至連專業的捕鯨船都是沒有的。
日本則有非常悠久的吃鯨魚肉的傳統,並且一隻鯨魚全身都是寶。甚至連鯨魚的糞便都可以做成上等的香料。鯨魚身上有非常多的特殊的部位,還可以做成比較昂貴的藥材。因此鯨魚作為一種,在日本是為經濟生物的品種,既不需要自己養殖,又不需要花錢購買,只需以科學的名義派出捕鯨船捕殺,就能獲得巨大的收益。而捕鯨船看似昂貴,但是和鯨魚所帶來的收益相比捕鯨的成本真的非常的低。
但是由於這種巨大的利益的驅動,所以日本政府堅持了自己的國家的捕鯨船,以科學的名義去捕鯨。本人懷疑當時國際社會默許日本的這種捕鯨活動想必也是有聯合國官員和國家收了日本政府不少的好處費用。
同時日本也是非常注重自己國民壽命的國家,日本國民的平均壽命全世界第一,這應該也和他們堅持吃上等肉有所關係。作為日本上等肉中的一部分鯨魚也很難逃脫被捕殺的命運。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們依然能夠在日本享受到鯨魚肉所帶來的美味,同時能夠在媒體上看到,動物保護主義者持續的抗議以及拍下的捕殺鯨魚的殘忍的畫面。
事實上,鯨魚的脂肪比它的肉更有價值。小時候常常會有人捕到一些小鯨魚,拖上岸供漁民們切油。但現在幾乎沒有了,因為各種出海成本的增加,捕一些日常食用的海魚更有經濟性。
當然,鯨魚甚至鯊魚的身影也逐漸在市場上出現,究其原因是漁民出海越來越捕不到魚,只能大小通吃,一網打盡。
還有捕鯨可不是你們旱鴨子想象中單純為了滿足食慾那麼容易,那需要一條有完整作業效能的捕鯨船。遠航和高成本註定不受漁民喜歡。
以前一些需要用到鯨油的公司如化妝品機械用油廠甚至火藥,小額的都從外面進口了,也極少有人需要在國內僱傭捕鯨隊出海。
極不情願放這張來自日本殘忍的圖片,其實中國的漁民自古以來都是善良樸素的,大海里還有很多物種咱們是不吃不碰的,抓到幾乎都是放生。真的是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中國吃貨很厲害,當然吃鯨魚了,只是不廣為人知,吃的機會不多。當然也有很多其他原因,這裡主要說三個:
第一個,中國文化決定了鯨魚不是主要魚類食材,所以千百年來吃過但不常吃。我國是農耕文化,沿海岸線的海洋條件不適應鯨魚活動,要想捕得鯨魚就要去遠海。專為捕條鯨魚不值得那麼做。再說淡水魚和其他海魚資源這麼豐富,完全滿足生活需要。
第二個,鯨魚肉不好吃。吃貨三大特點:不挑食、很挑食、會做會吃。不挑食指的是隻要是吃的都要吃;很挑食指的是類似的食材只挑好吃的吃;會做會吃是吃貨最高境界。鯨魚肉就像老牛肉,那種幹了多少年農活的老牛肉,怎麼做出來都硬邦邦的不好咬動。
第三個,我國是個唯一五千年沿承不間斷的文明,根子裡敬重鯨魚,海洋老大。敬它愛它就不會老想著吃它,就像愛狗人士不吃狗。即便很愛吃鯨魚的日本,人性也在覺醒,吃它的在減少,大半人口都不吃了,比率還在下降。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中國吃貨幾乎都不吃鯨魚?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非常多,而且飲食文化也是相當的發達,什麼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吃,基本上都會上過國人的餐桌。
但是你會發現,目前在中國是很少有人吃鯨魚的,不僅不吃鯨魚,更不吃金魚,後者暫且不討論,今天主要來說說為啥這麼一個龐大的吃貨國家幾乎不吃鯨魚。
鯨魚其實不是魚,因為它是胎生哺乳動物,屬於哺乳動物類,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歡吃鯨魚,而且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堅持捕殺鯨魚。但是中國人就例外,中國吃貨不怎麼吃鯨魚,這有幾大原因。
第一、在地理位置上,中國雖然是沿海國家,但並不算是海洋國家。鯨魚主要生活在深海遠海,為了捕殺鯨魚必須要進行深海航行,而古代的航海技術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在明朝時期還有過禁海的情況,這就使得原本就落後的船舶及航海技術發展得更加緩慢了。所以自古中國就不具備捕殺鯨魚的地理優勢和技術條件,那自然是很少吃到鯨魚肉了,更別說內陸的百姓,可能都沒聽說過。
第二、鯨魚捕捉難度大,前面說了,我國古代的捕魚、航海技術相對來說比較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捕捉一些小魚小蝦倒是可以,但是對於鯨魚這種大型動物來說,那樣的技術是很難抓到的。
第三、鯨魚是保護動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漁業和船舶工業也得到了較大的進步,捕殺鯨魚的條件也成熟了很多。但是不幸的是,等我們有技術有條件去遠海大量捕殺鯨魚的時候,鯨魚已經被一些西方國家還有日本給捕殺得差不多了,有幾種鯨魚甚至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所以國際上制定了國際捕鯨管制公約來限制人們捕殺鯨魚。這樣一來,我們捕殺鯨魚的機會就更加少了,那就談不上吃了。
所以總的來說中國吃貨幾乎不吃鯨魚是因為地理、歷史、捕魚技術以及鯨魚自身是保護動物等原因導致的。另外鯨魚肉其實不好吃,又粗又厚,脂肪也多,熱量高,所以沒有什麼好吃的。
中國人是不可不扣的吃貨,什麼東西在我們眼中都是可以吃的,而且我們總能夠找到最棒的處理方式。為什麼中國人不吃鯨魚呢?這要從幾個方面來找答案啦。
從歷史上看,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國家,儘管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漁業一直以來只是農業的輔助,對於海產品的需求並不大。再加上,捕鯨在歷史上的難度是非常大、相當危險,而近代捕鯨技術開始發展的時期中國又迎來了明清的海禁,在捕鯨技術的積累上是空白的。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儘管日本政府宣稱其具有千年的捕鯨歷史,但是日本真正開始大規模捕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當時其國家的農業在戰爭中完全癱瘓,食品極度匱乏,因此開始捕鯨來解決肉類短缺的問題。鯨肉在日本人的動物蛋白質攝入比重一度達到了一半,成為時代印記,因此日本人才會保持捕鯨的傳統。
圖注:日本捕鯨船捕獲的小鬚鯨,圖片來自網路
圖注:日本漁民正在處理鯨的脂肪,圖片來自網路
從現實來看,建國後中國一直缺乏建造遠洋船舶的能力,我們建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在1963年5首航中就沉沒了,其中既有船舶質量的問題,也有船員經驗的問題。當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遠洋輪建造技術逐漸開始成熟,《禁止捕鯨公約》卻在1986年正是簽署生效,除了日本等極少數國家,大部分國家都成為簽約國,我們中國也不例外。所以在我們有能力進行遠洋捕鯨的時間點上,禁止捕鯨成了國際潮流,而我們作為一個有責任的大國肯定要順應這個潮流。
圖注:日本人烹製的鯨肉,圖片來自網路
從觀念上看,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將鯨當做是食物,再加上改革開放之後對於鯨類保護的宣傳和投入,更加深化人們保護鯨類的意思,所有國人的鯨類保護意識其實還是很強的。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中國吃貨們並不吃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