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誌2019-10-06 17:50:49
還記得在“拯救生命”演唱會LIVE AID上那最後20分鐘的癲狂嗎?《波西米亞狂想曲》自上映以來,票房成績便極其能打,不僅創造了音樂傳記片9億的票房神話,更是拿獎拿到手軟。這部音樂傳記片,在戛納影展的盧米埃大廳裡,贏得了全場觀眾長達四分鐘的掌聲——
這是一部以英國傳奇音樂人埃爾頓·約翰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
四十年的音樂生涯,兩億五千萬的唱片銷量,獲獎無數,開創了“鋼琴搖滾”,被譽為“英國樂壇常青樹”,絕對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人之一。這種blingbling,自帶特效光環的人物如果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拍成電影,
事實卻是,這一部傳記片,拍的十分限制級,大寫的R!
“他們想要降低性與毒品在電影裡的比重,但老子當年過的就不是PG-13的生活啊!”他大搖大擺地走入了互助小組,在眾人面面相覷時,坐下來就是一頓自白。他對著鏡頭開場白:“我是埃爾頓·赫拉克勒斯·約翰,我是一個酒鬼、毒癮患者、性癮患者、暴食症患者……
隨著埃爾頓的自白,大量的閃回鏡頭對他的一生進行呈現。出生於英國小鎮的埃爾頓·約翰,自小便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父親是搞音樂的,卻對小埃爾頓十分冷落,哦,那個時候還不叫埃爾頓,他叫雷吉。冷漠的軍人父親早早與母親離婚,對雷吉從未有過半分關心。父親如此,母親更不咋地,一心只有她自己,視雷吉為累贅。
影片與《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同,《波米》側重於讓觀眾跟隨著弗雷迪·莫庫裡的情感變化來感受不同時期的皇后樂隊,比如,父母從未間斷的爭吵與指責,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打擊式教育,讓埃爾頓終其一生都被自卑感牢牢包裹,正因為那是生他養他的父母,所以造成的傷害比別人更甚。在雷吉的成名路上,有兩個對他很重要的~~額,男人。你作詞,我譜曲,配合的天衣無縫,簡直就是靈魂伴侶。正巧有一家公司在海選音樂人,雷吉去了,對方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倆簽下第一份唱片合同後,便獲得了去美國巡演的機會。
當然,最棒的還是音樂,一邊彈鋼琴一邊大展爆發力的歌喉,迅速俘獲美國樂迷的心。作為音樂人的傳記,電影在演出這方面,最大程度還原了埃爾頓的舞臺風格。色彩華麗的服飾,炫目的歌舞,埃爾頓極強的舞臺表現力和感染力,讓搖滾有了生命。對音樂的投入程度和現場的把控力更是超乎人想象,使電影整體觀感效果和《波西米亞狂想曲》對比,更為細膩真實。自身便是才華斐然,更何況有著默契十足的搭檔,埃爾頓想不紅都難,
就這樣坐上了火箭,成為了震驚樂壇的一顆最奪目的新星!
成名路上自然不缺追隨者,很快,埃爾頓就遇上了第二個影響他一生的男人,約翰。約翰是個經紀人,長的吧,平心而論,皮囊還是很能糊弄人的,這不,就把埃爾頓迷得一愣一愣的。
不過這個約翰確實撩男手段高超,玩得是欲拒還迎,柔情攻勢那一套。在約翰的攛掇下,埃爾頓很快和公司解約,約翰正式上位,成為埃爾頓的經紀人,此處就相當於心機girl終於憑藉白蓮姿態成功嫁入豪門。沒錯,此時的埃爾頓事業如日中天,妥妥的人生贏家,而約翰的本性也漸漸暴露。約翰視埃爾頓為自己的賺錢工具,拼命給埃爾頓安排演出,埃爾頓受不了情緒上來,推了約翰一把,沒想到,約翰反手就是一拳,撂下一通狠話後轉身離去。這不,埃爾頓回去後竟然發現約翰在他的私人豪宅裡與人廝混。最後心臟病發作,在鬼門關晃悠了一遭,而此時的約翰卻還忙著給他多加幾場演出。約翰為何如此有恃無恐,原來早在埃爾頓意亂情迷之時,約翰就誘導埃爾頓簽下了一份合同。合同規定,就算埃爾頓自殺死掉了,約翰還是會繼續得到他那20%的佣金。 都說一生該遇上兩個男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在埃爾頓逐步邁入自我毀滅時找過他,勸埃爾頓放下一切,回到鄉下,安安靜靜地寫歌,就像他們初始一樣。可悲的是,經歷的多了,受過的傷多了,敏感自卑的人總是患得患失,不再輕易相信。埃爾頓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嘲諷的口吻對貝爾尼說:“應該你走,我已經有兩個寫詞的了,夠用了。”不過好在,絕境之中,懷著對音樂的最後希望,他叩開了戒毒所的大門……埃爾頓在戒毒過程中,突然頓悟——他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我們從出生到生命終結,始終都處在和外界對抗,和解、共存的過程中。當我們真正懂得,我們自己的人生,和任何人都無關時,對於那些受到的傷害,你擁有完全的自主權,你可以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朋友會在“發現-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內容